春晓
(图)连衣裙,让你知道你原来有多美

连衣裙是最能显示女性魅力的服饰之一,给人气质非凡的感觉,假如你有修长匀称或凹凸有致的好身材,请一定不要埋没了它们,穿有线条的服饰把它们展现出来。好身材的女生有很多的优势会让别人羡慕不已,当你们走在街上也更容易吸引到爱慕的眼光。但如果不注重穿衣打扮就有可能被可惜地掩盖掉了哦,试着穿穿连衣裙吧,它会让你知道你原来有多美。
今天本店新到新款女装蕾丝连衣裙 修身雪纺裙,
参加促销:
促销168.07元


进来看看:http://s.click.taobao.com/t_8?e=7HZ6jHSTbIOR%2FpcUmSq3BshXUHbi11aJY06wwq6k1gTNCw%3D%3D&p=mm_30807948_0_0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地址栏,回车)
春晓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我对阅读教学的新的认识

向下

我对阅读教学的新的认识 Empty 我对阅读教学的新的认识

帖子  yanglaoshi 2010-04-24, 10:20 pm

汉字的最大的特点是表意,汉字是多义的,中国悠久的文化给汉字的意义赋于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这是个客观事实。既然如此,那么每一位作者在写下一篇文字的时候,他所写下的文字其实并不能完成真实的再现他的想要表达的意义。
也就是说,一篇文字在写完之后他的意义就已经是不可确定的了。
作者对于他自己写下的文字尚且如此,我们作为读者又怎么敢说能够真正读懂作品的意义呢?这个作品的意义从诞生的一刹那就已经是不可捉摸了。
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就没有必要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把"理解文章的意义"作为教学目标。因为当文章不被人阅读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意义,而一旦被人阅读时他的意义便只属于读者自己。设想一下,几十个读者(含教师)面对一篇同样的文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独特的理解,也就是说这几十种理解肯定会有冲突的地方。那么,阅读教学应该怎么进行?我想从课前设计、课堂教学两个角度来谈谈。
一、课堂设计
阅读教学和个性化阅读的最主要的区别有两点:1、个性化的阅读是个体行为,是一种比较自由比较纯粹的阅读,而阅读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需要对话,需要交流,需要碰撞,需要共同促进认识。2、个性化的阅读只是为了实现读者内心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比较自由的阅读,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不单单是完成对文章本身的阅读。比如让学生体会如何发言、如何组织讨论、发言中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聆听他人的发言、如何处理与讨论伙伴的关系等等,这些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也是阅读教学需要实现的部分目标。
所以,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就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与文本意义无关,但却是课堂教学必须要考虑的内容。二是深入研究文本的意义,考虑如何与学生共同顺利地完成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这项准备工作就得看教师的语文素养如何了。
二、课堂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过程"
观点一:还学生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
常常在教案或者教参上看到这样的话"理解文章。。。。。的意义,感悟。。。思想情感,受到。。。。精神教育"之类的话。想想真是可笑,文章的意义在脱手的一刹那就已经变得不可捉摸,谁又能有资格规定"意义、思想情感、精神"这些固定的答案呢?更何况竟然把这些无法确定的答案当作了教学的目标。我认为这是有悖真正的阅读宗旨的。当文本的意义失却了统一答案,当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不再满意甚至提出反驳,当课堂上学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讲--听"模式时,我们怎么办?许多教师惶然了,他们重新发出来自内心的呼唤:阅读教学到底怎么进行?我们怎么教?以下是我对阅读教学本质的一点探讨,与各位商榷: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过程"。肯定有朋友不解:任何一个教师的阅读教学都有一个过程,即使让一位从来没当过教师的人来教一篇课文同样也会有过程,这也叫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了吗?不是!我的"过程论"有两个支持前提,一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具备如下特征:接受知识的传授、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现成的答案,重视最后学习结果(一般以分数体现)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些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批判的对象。我的过程论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还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给他们以独立思考和批判的权利;尊重学生的身心规律,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一段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我把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放到了第二位,因为我坚信无论是学习什么文章,无论是上什么样的课,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都应该让课堂学习成为一个有愉快的,有意义的生命体验的历程。这应该成为教师首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恰恰是把对文章意义的理解放到了首位,而忽视了对"每一节课都是一段有意义的生命历程"的认识。
但是,并不是随便一个教师都能实现这样的境界。"一段有意义的生命历程"中需要教师具备比较完善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不竭的进取心、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如果不具备以上的条件,很难实现上述境界。"未来教师素质的竟争将不再是文凭和考试成绩的竞争,而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阅读教学首先要考虑的,其实也是其他学科共同遵守的原则。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要有具体的目标设计,这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比如:按照规则讨论、在独立发言中培养自信心、学着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学会请教别人等等,这些都是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的素质,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教学目标。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大家共知的例子:我国的中学生在世界级的纯粹知识性的竞赛中常常夺冠,但一遇到需要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探讨的事情就变得非常被动,这是为什么?我想因为我们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所以学生在纯粹知识性的竞赛中夺冠。而传统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让学生养成真正的对学习的认识,没有养成真正的学习本领,所以在其他的问题上总是落后。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在书上看到的,现在已经找不到那本书,请谅解:我国不少留学生在世界级的大师(一般是外国人)身边做助手,这些大师们常常由衷地称赞中国的留学生的知识储备好,但他们也不无遗憾的表示这些助手们无法胜任顶尖的科研任务,因为完成这样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就能够行的,那需要更多的其他因素。
我在想:我们传统的教学是给了学生们丰富的知识,这也正是传统教学的特色。但当我们的中学生和留学生们在研究中失败时,他们缺乏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呢?
在真正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对不起,说得太多了,其实说这么些人是想说明:阅读教学必须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观点二: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过程
阅读教学必须要完成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只是不要再把文章的意义先行规定好了,然后再设计成教学目标,并且把这个人为设定的意义作为评价阅读教学质量的标准。因为文章的意义是不可捉摸的。于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便不再是对文章意义的最终的确定,而是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实现师生的精神的成长。
对于一篇文本,任何人的理解都只能是代表自己。一般讲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要比学生高明,但是即使如此,教师也不能越俎代疱,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结构出发去理解文本,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意义。
我对阅读教学的规律的认识是这样的: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以问题为线索展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进入一个探讨研究的良好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是以问题为钥匙串连起来的。教师在占有大量资料,在已经对文本意义进行了高度理解的基础上,作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掷石块者",所谓石块可以是暗示、可以是提供资料、可以是小结归纳,可以是其他。。。学生迷茫时掷以石块,然后仍是让学生探讨下去,教师绝不是以石块为诱饵引学生走到自己预先设想的路子(虽然那条路可能是正确的),而是同时为自己也掷了一块石块,与学生沿着石块(也有学生掷的)共同探讨,在探讨到作品本身已经无法再承载这些问题时止住,这时会有更多的迷惑呈现在师生面前,但已经不是本节课所需。。。

yanglaoshi

帖子数 : 20
注册日期 : 10-04-24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